#专栏 | 当海上的恶评成了重生的契机
- peien4698
- 6 days ago
- 3 min read

“我真的不赞成你们去。”一向鼓励多体验生活的好友,罕见地在群组里泼冷水。理由很简单——他搭过Costa Serena的首航,被那趟行程折腾得怨气冲天,回来后甚至不愿多谈半句,只留下几个关键词。
难吃、肮脏、人挤人。
我当然有些犹豫,毕竟当时网上骂声滚滚,还有媒体报导用“灾难”来形容那场海上旅行,但最终还是决定去。一方面有一群好友共度几天,就算倒霉也能当笑话,也听说负责航线的承包商痛定思痛,不仅将网路骂声逐条检讨,更邀请曾投诉的乘客免费重搭一趟,试图挽回声誉。这样的诚意,在观光产业并不常见。
幸运地,这次体验让我打破对“邮轮旅游”的刻板印象,也重新思考邮轮背后那套看似缓慢、实则极具潜力的经济模式。

在邮轮产业中,“首航”常被视为象征,但也是最容易出包的时候。从登船动线设计、房务协调、餐饮出餐节奏到停靠港口时间安排,都是一门庞大的实务功课。而Costa Serena当时在巴生港口的首航,显然没及格。
但正是这场风暴,让主办单位反思并调整,包括餐点风味找了本地厨师重调口味,缩减港口停靠次数让行程更宽松,也改善清洁与服务流畅度,让我吃得满意、睡得安心,还在水质干净无比的泳池玩得开心。当时还遇到不少第二次登船的人,与他们闲聊后,大家都异口同声说“这次真的有变好”。
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——在动辄上千乘客的大型邮轮上,到底什么才算“好体验”?
答案比我想像中复杂得多。

很多人误以为邮轮旅游是高端小众玩法,实则不然。全球邮轮产业在疫情前曾创下每年超过3000万旅客的纪录,是一股沉稳但庞大的经济力量。
邮轮除了观光收入,更直接拉动餐饮供应链、港口税收、地陪导览、免税店、甚至演艺与健身产业。单是一艘满载的船停泊在普吉岛,就可能让当地小吃、按摩店和纪念品摊赚足三天营收。而这种“流动的城市”经济效应,正是许多国家近年积极争取邮轮靠港的原因。
当时经历备受批评的首航后,Costa Serena调整路线,不再选择停靠槟城,而是直接通往泰国,给了乘客长达16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,间接促成“集中消费”的效益最大化,也让旅客感到更有价值。

而在邮轮上,与其说像在旅行,倒不如说感觉进入一场舞台剧。每场秀、每个工作人员微笑、每道甜点,都像是剧本的一部分。很多细节都被精心调整。从不用一次性塑料袋的环保政策,到快速收拾餐桌、安排跳舞课程与魔术秀等,每个环节都显示出,比起抵达目的地,如何在途中“放下疲惫,回到初心”更为重要。
当然,不完美之处仍然存在。像是船上KTV空间狭小、歌单太老、麦克风音质糟糕,明显不符合当代人对娱乐的期待。这提醒着邮轮经济若要持续吸引年轻世代,在科技与娱乐配置上也必须与时俱进。
Costa Serena这趟旅程,让我见证一艘船如何从被骂翻到被洗刷怨气的过程。这不只是一次“翻转印象”的旅游体验,也是一个企业愿意承认错误后所带来的市场修复。邮轮或许正是当代旅游中最能体现“耐心与转机”的交通工具。或许这也提醒着,有时旅行美,不在于一切都顺利,而在于当觉得全盘皆错时,还有人愿意重新设定航线,带你抵达更好的地方。
专栏作者 -
文字:郭朝河
编辑:刘珮恩
照片:Costa cruise critic、Costa Serena、Reynier Car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