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栏 | 大马该如何飞出自己的弧线?
- peien4698
- Jun 13
- 3 min read
我总喜欢在机场里观察人,比观察飞机还多。
有些人脚步匆匆,像要奔赴一场不得不的任务。有人会拿出笔电处理公务及视讯,有效运用无边际的工作状态。也有人慢下来,拍一张候机室的落地窗,把机场当咖啡馆,铺陈文青的旅游日记。

对现代人来说,航空再也不只是运输业,而是生活方式的多重选择。
这几天翻到旅游数据公司OAG公布的“2025年6月全球最繁忙国际航线”,觉得颇有意思。前十名中,亚洲地区一口气占了七席,新加坡樟宜机场更包办三条,稳坐亚洲航空的灵魂要角。
最繁忙的是香港—台北,单月座位数达54万,这条几乎可说是港澳与宝岛间的生活空桥,即使在风雨不定的年代也从未真正冷却。

而我特别留意的是第三名,吉隆坡—新加坡。看似一小时的飞行里程,却像当前一杯咖啡的品牌之战。
说起这段“双坡航”,你可能以为没什么好比的,反正求的是飞得快、票便宜。但若搭过不同航空,就知道这不是一场交通之争,而是“体验”的角力。马航、新航、AirAsia 、Scoot、Batik、Firefly等,各有铁粉。
但询问身边人,马航往往是在这场游戏中,最常显得没竞争力。
是的,我们拥有吉隆坡国际机场,拥有更大的腹地与潜力,但如果旅客在新加坡候机时能享受高效的转机、免费按摩椅和整排的充电座,到了KLIA却迷失在动线、等不到接驳车,或找不到开店的餐厅,那观感自然就输了一截。
毕竟,现代旅人希望买的不只是机票,而是整段“出走感”。

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——订机票时不是只比价格,而是App介面好不好用、能不能网上选位、托运行李会否卡关、客服回得够不够快、飞机有没有USB插座,甚至飞行过程中能不能安静睡一觉。
现代航空乘客想要的,不再只是安全抵达,而是“舒服被对待”。
尤其是亚太这些2至4小时的区域短航程,最容易成为“回头客”的决胜场——今天飞新加坡,明天飞曼谷,后天飞吉隆坡。哪家航空能不费力地完成这一切,我自然会再来。

那大马该怎么办?我们能在这场航空战中赢得什么?
比起一定要要当第二个樟宜机场或新航,我更在乎大马航空与机场能重新认识“还有什么可以调整”的机会。
例如,如何把KLIA变得更贴心,包括更快速效率的海关、更清楚的指示牌、更友善的夜间设施。让马航更有辨识度,不只靠机型升级,更该打造一种“马来西亚多元文化式的温暖”服务。
甚至可以打造精准的区域战略,就像新加坡主打亚洲转机,大马在这方面竞争力或许不够,但或许可瞄准“穆斯林世界的空中连结站”。
不是没有路,是要不要走。

看回这张航线榜单,会发现亚洲早已不是未来式,而是现在进行式。最繁忙的航线不是纽约飞伦敦,而是香港飞台北、吉隆坡飞新加坡。这不是偶然,而是旅游经济的重心正在移动。
在这个人人都能飞的时代,关键不只是让飞机起飞,而是让人愿意再回来。
就像你会记得一杯好喝的拉花咖啡,也会记得一次舒心的登机经验。如果我们能把每个机场、每趟航班,做得像一次“愿意分享的出走”,那么大马的航空业不只是可以飞得远,也可以飞得久。
专栏作者 -
文字:郭朝河
编辑:刘珮恩
照片:shawn、joshua-tsu、Gilbert Ng、david-dwipayana、Sam Baly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