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专栏 | 放慢脚步,也是一种高级
- peien4698
- 12 minutes ago
- 2 min read
在这个信息爆炸、讯息永不离线的时代,连旅游都变得像一场竞赛。
上飞机前要查景点,下飞机立刻发限动,行程排得像生产线,每个小时都有“该被记录的意义”。对不少人而言,奢华不再只是锁定在高级酒店或米其林餐桌,而是能够“不错过任何美好”的安全感。
问题是,把世界踩得那么紧密时,少了空间沉淀,内心还能真正感受到旅行吗?
近期看到一篇文章,说到全球旅游市场正出现微妙的转向——从“FOMO”(害怕错过)到“JOMO”(错失的喜悦),越来越多富裕旅客开始寻找一种“安静的极致”。他们厌倦在社群里证明去过哪里,而是更想回到心里的归属。

这种趋势在瑞士最明显。达沃斯与琉森湖,这两地曾是过去世界名流的疗养圣地,如今再度回潮。高海拔的空气稀薄却洁净,山峦的静默像是为心灵开了静音模式。这里的奢华酒店不再炫耀华丽装潢,而是主打“重启”。无论是晨间滑雪、午後温泉,或黄昏时分于湖畔静坐,那是一种不需要网络的满足,一种“不必被看见也能安然存在”的快乐。

这股“静奢”(Quiet Luxury)风潮近期也吹到亚洲。据说在日本长野、箱根与北海道,许多新型旅宿正以“静养”为卖点——没有电视,没有手机讯号,却有一整片窗外雪景,与一杯温热抹茶的缓慢时光。

让人终于明白,真正的奢华不是多,而是少。
少一点干扰,少一点展示,少一点行程上的焦虑,才能看见多。

同时,在中国云南也有另一种“心灵型消费”正兴起。从大理到香格里拉,原本被视为“背包客天堂”的地区,如今被重新定义为“心灵奢华”之地。许多高端旅馆设有冥想教室、藏式香薰疗程、山居慢食体验。人们花高价购买的,不是服务,而是“被允许停下来”的片刻。
从欧洲到亚洲,旅游经济的价值观正在重整。慢不再意味着落后,而成为新的奢侈。因为在信息洪流里,能专注于当下的能力,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产。

这也让奢华旅游业从物质展示走向精神投资——品牌不再只卖豪华设施,而是卖“安静的权利”。瑞士的静谧、日本的细腻、云南的空灵,正共同塑造一种新的经济现象:旅行不再是逃离生活,而是重启生活。
或许,我们应该重新定义“奢华”这个词。它不是远在天边的地点,也不是一夜几千美元的房价,而是那个能让你放下手机、不急着更新限动的时刻。当所有人都在追着世界跑,能够让自己慢下来、静下来、安静地感受风景的人,才是真正过得最奢华的一群。
专栏作者 -
文字:郭朝河
编辑:刘珮恩
照片:Dino Reichmuth、Steven Su、Matt Foster、Anna Coco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