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专栏 | 假得刚刚好,才会红得更久
- innomediamy
- 19 minutes ago
- 2 min read
我人生第一次滑雪,不是在瑞士阿尔卑斯山,也不是在日韩的雪山,反而是在中东的沙漠区。
没开玩笑。
外头的沙漠气温高达四十度,但迪拜购物广场内的滑雪场飘着冷风和人造雪。尽管不是真正的雪山滑雪,当下我还是很开心,因为能在全球最大之一的购物广场里体验这份违和感,本身就够特别。

这种“不自然的自然”其实到处都有。
比如,瑞士日内瓦湖的大喷泉,原本就是工业副产品改造而成;重庆火车穿过居民楼,起初只是城市规划的无奈,却成了游客争相拍照的奇景;佛罗伦萨博物馆前那尊大卫雕像,也只是仿品,但依然每天人潮涌现。

既然这些地方都“不纯正”,为什么还能红?
原因很简单——故事和定位。
人们并不介意东西是真是假,反而在乎“它能不能说一个好故事”。
迪拜的滑雪场之所以吸引人,是因为它挑战常识:沙漠里居然可以滑雪?重庆的火车钻楼,是人类空间利用的极致示范,既魔幻又实际。日内瓦湖的喷泉,因为被「打卡」反复演绎,成了到此一游的印记。

这些景点的共同点,是它们提供了一个足够奇特的话题。对游客来说,去一次就能带回一个故事,在社交媒体上分享,让朋友眼睛一亮。这,比真实还重要。
换句话说,人工景点能走红,靠的不是真实性,而是“可叙事性”。
对品牌行销而言,这就是最值得借镜的地方。
当一个产品或服务本身不一定天然、纯正或顶级,只要能够找到一个“违和却合理”的定位,并把故事说到位,一样能成为热门的打卡对象。就像即食面,本来只是将就的代替品,却因为打出“方便”、“陪伴学生夜读”等故事,变成大家都有共鸣的生活符号。

所以,人工景点的成功关键,不在于它是不是真,而在于它能不能制造记忆、引发分享。在这个人人手机里都有相机、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,一个人工喷泉、一条穿楼火车,甚至一尊复制雕像,只要故事说得好,都可以成为下一个城市名片。
毕竟,旅游最终卖的不是风景,而是你能带回什么故事。
专栏作者 -
文字:郭朝河
编辑:刘珮恩
照片:Andreas Weilguny、Meizhi Lang、Ryan Wu、Toa Heftiba Jon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