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专栏 | 没有滤镜的温柔,才是旅游品牌的王牌
- peien4698
- Jul 25
- 3 min read
善意,或许是旅游经济最深的记忆密码。

最近,几则大马旅游新闻在社群平台流传。说是新闻,倒不如说像是一封封不约而同写给这片土地的情书,落款都指向一个关键字:善意。
有位男子初次来到吉隆坡,只携带信用卡与电子钱包,在黑风洞结束行程后,站在KTM车站前却无法购票。禁不住焦急,一名工作人员走来帮忙处理,发现系统的确无法支援支付方式,没想到工作人员直接递上五令吉帮他买票。
他直言这笔钱不大,但对一个异地旅人而言,那瞬间陌生人的善意像是一道微光,照进旅行的记忆。

另一位中国旅客在马六甲旅游时,朋友不慎把手机掉进海边礁石缝里。酒店工作人员听闻后,不只出动人力协助,甚至召来一台小型起重机移开大石,最终顺利找回手机。他分享,那幕不算什么英雄救援,却是这趟旅程里最难以被Google评论或TripAdvisor星级评比取代的时刻。
还有初来乍到的大马新手旅人,在交通转运站看不懂指示,被一位马来长辈主动拦下,细心指引到自动售票机,甚至陪着她走到正确出口,目送她走远后才转身离去。女子后来表示,自己的警戒心很高,但那一瞬间鼻子一酸,发现这个世界还有那么真实的人情温暖。

就连某个台湾女子在大马遇到黑警勒索,回台后分享出来想提醒公众,但没想到大马政治人物与网民都热心帮她讨回公道,甚至顺利找出5名肇事者并受到处罚,让她直呼这次旅程的遗憾总算有了善终。
旅游有两种风景,一种能让人举起相机,用视觉惊叹;另一种则会让人放下手机,只为多感受片刻人情。前者可能是云海叠嶂、碧波万顷,后者却往往只是陌生城市里,一场无预期的帮助。
我们常说旅游是为了离开熟悉的生活去看风景,但往往让人记得旅程的,从来不是山河壮丽,而是这片风景里,是否有人愿意为你停下脚步。
善意从来不是一种奢侈。它可能只是搭火车时一句提醒、餐厅里对陌生语言的包容,或是在你迷路时,有人主动开口:「需要帮忙吗?」这些被接住的瞬间,会在回国后自动生成记忆里的「彩蛋」,即使在地图上早已画过圈的地方,让你仍愿意重游。
这种「旅人遇见善意」的故事,不只温暖人心,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旅游资产。它不是饭店星级,不是网红打卡点,而是一种难以仿造、却能被真实感知的好感经济。

近年来,大马在国际旅游品牌形象上的努力,从「Malaysia Truly Asia」走到更多文化及语言的友善融合,但大家或许忽略,最有竞争力的资产不在广告词里,而在街头巷尾看似微不足道的温柔坚持。
「善意旅游经济」不是口号,而是一种体验设计的哲学。让旅客不只是游览者,而是被理解及照顾的过客。
善意不只是行销,也是竞争力。在体验至上的时代,善意本身,就是品牌。
特别是来自语言、文化、宗教与种族多元的国家,如果能让旅人觉得「在陌生环境也有人帮你」,那就算没拍到令人震撼的美丽风景,只要感受到被善待的温柔,就足以胜过千言万语。
旅游不只是一门经济生意,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机会。当相遇都是美好,这才是旅游经济最迷人且无法取代的永续投资。
专栏作者 -
文字:郭朝河
编辑:刘珮恩
照片:Esmonde Yong、bari abikar、Kah Hay Chee、Tim Morgan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