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专栏 | 当宁静比壮丽更珍贵
- peien4698
- Oct 24
- 3 min read
很多人常说,旅行是为了看世界。但世界的壮丽,真的能单靠眼睛去衡量吗?
还记得多年前在埃及,第一次站在金字塔下,有种难以言喻的震撼。眼前的石块不只是石块,而是堆叠出一种人类智慧与体力的极致;在尼罗河上,邮轮慢慢滑过河面,夕阳染红水波,远方的沙漠与丛林勾勒出神话般的剪影。

这样的景色,怎不叫人动容?
然而,那份震撼没有持续太久,因为走到哪里,耳边总有一声声“One dollar! One dollar!”。从市场到街角,从金字塔到神殿,不论是否停下脚步,总有人围上来兜售呼喊。
心里知道,这是社会结构与贫富悬殊的结果,但这种被追逐纠缠的感觉,把原本的浪漫与宁静一点点消磨殆尽,这是理智层面很难说服的事。那时就知道,再美的风景,如果无法好好自在放松,那我应该不会重游。

类似的矛盾,也在另一片土地重演。
这几年多次到中国旅行,见过雪山映照蓝湖,见过草原无边起伏,不少景色与瑞士相仿。若单比“场景”本身,二者难分高下,体验感却有着天壤之别。
在瑞士,旅人可以静静坐在湖畔,看山影投射水面,时间像被拉长放慢。那是一种心灵与自然的对话,在这些大山大湖下,会觉得自己只是天地之间的一粒尘埃。
在中国的景区,往往是另一番场景——不断响起的广播,为拍短视频聚在一起跳舞的游客,拿着自拍杆喊着口号的团体。山依旧雄伟,湖依旧清澈,但氛围凌乱不堪。
当一片湖光山色被切割成无数的“打卡画面”,真的还能静下来感受自然的深邃吗?

这是我想提出的反思。旅游的价值,到底只是“看到”什么,还是“感受”什么?我们是否太习惯用照片、短片去记录,而忘了用心去沉淀?一个地方若只追求人潮与热闹,经济效益虽然短暂增加,但它能否长久地吸引游客回流?
瑞士的成功,并不是因为山更高、水更蓝,而是因为懂得把“宁静”变成一种产品。游客愿意花钱,不只是为了风景,而是为了能够安静地在风景里停留。

反观一些国家或地区,常把拥挤当作繁荣,把叫卖当成活力。只是,当游客的体验被打扰,文化的尊严被消磨,这样的“荣景”究竟能撑多久?
真正能让旅人带走的,不是纪念品,不是一张张匆忙拍下的照片,而是脑海里锁住的某一刻。也许是一阵风吹过湖面,也许是寺庙里的钟声,也许是当地人一句真诚的笑语。
这些才是旅游精神的核心。
如果旅游业者与城市规划者只把焦点放在数字,着重在多少人流与消费,那风景再美,也可能沦为一次性的生意。若能经营氛围,守护尊重与宁静,那才可能把一位游客,变成一位“再回来的人”。
照片会模糊,手机会删档,但记忆里那份心灵的悸动却不会消失。旅行最珍贵的收获,不是你看了多少壮观的景,而是这些景带来的安静、感动与反思。
这份无价的精神,才是旅游经济最应该守护的长远资本。
专栏作者 -
文字:郭朝河
编辑:刘珮恩
照片:Ricardo Gomez Angel、Alex Azabache、tron lean、Yu Kato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